稻壳汇>办公文档>教育科普>恐龙小百科
恐龙小百科
格式:pptx页数:20页大小:27.1 M上传日期:2023-11-04 13:18浏览次数:36侵权/举报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2022/5/23#恐龙科学小百科博物馆前言恐龙(英文名:Dinosaur),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在研究几块样子像蜥蜴骨头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目录恐龙的特征01恐龙的主要分类02恐龙化石研究03恐龙灭绝的原因04Loremipsumdolorsitamet,consecteturadipiscingelit.Proinsedliberomagnaultricesgravidasitametatdiam.Loremipsumdolorsitamet,consecteturadipiscingelit.Proinsedliberomagnaultricesgravidasitametatdiam.Loremipsumdolorsitamet,consecteturadipiscingelit.Proinsedliberomagnaultricesgravidasitametatdiam.Loremipsumdolorsitamet,consecteturadipiscingelit.Proinsedliberomagnaultricesgravidasitametatdiam.恐龙的特征01恐龙(英文名:Dinosaur),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骨骼特征那些体形更小的、行动迅速的恐龙则进化出了一种在现代动物身上也可以看到的特点:薄壁长骨。这种骨骼如同一根空心的管子,薄薄的外壁由重型骨骼构成,而骨骼中央则是轻得多的骨髓。行动迅速的植食性恐龙,如橡树龙,就有这种薄壁长骨。我们可以假定这种骨骼是为了减轻重量,从而在逃离天敌时获得更快的速度。对于体形庞大的植食性恐龙来说,力量是最重要的要求。它们的腿骨庞大而结实,足以负担巨大的身体。同时,它们进化出了一种巧妙的构造,减轻了其他骨骼的重量,而不会造成力量的衰减。体型特征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生长繁殖科学家不只找到了恐龙的遗骨,还找到了它们留下的巢和巢里的蛋。这些恐龙都是一种小型的角龙一原角龙。活着时,它的大小就像一只现代的羊。它的蛋是鹅卵形的,大约宽75厘米,长15厘米,多至30只,以蛋尖向内,在巢中螺旋状排列。巢位于沙中的一个洼处,因为原角龙生活在一个多沙的地方。很多雌龙似乎在同一个集中产卵。很偶然,在其中一个巢中,找到了一只吃蛋恐龙—一偷蛋龙的化石骨骼。看来似乎这只动物在偷袭这巢时,被沙暴压死了。自那以后,很多其他种类恐龙的蛋相继被发现了。爬行动物是产卵的,以前人们假设恐龙也这样。不过直到本世纪20年代,一支美国探险队到蒙古寻找恐龙化石时,才获得最初的证据。恐龙的主要分类02恐龙(英文名:Dinosaur),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肉食性恐龙和植食性恐龙的分类原则觅食的区别肉食性恐龙,是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长有尖锐的牙齿和锋利的爪子,用来捕食猎物。植食性恐龙,是以植物为食,由于身高的限制,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会用后肢站立。外貌体型的区别肉食性恐龙:锐利的牙齿和爪子是肉食类恐龙猎食的武器,有较大的头,后肢有力而前肢很短。植食性恐龙:一般体型巨大,行动缓慢(个别除外),脑子较小,没有较大的爪子,牙齿呈勺子装或者扁平装。斗争方式的区别肉食类恐龙的锐利的牙齿和爪子是它们猎食的武器。植食性恐龙一般会有一些特殊的“装备”来对付肉食性恐龙的攻击,这些装备有时是坚韧的皮甲、骨棒或骨钉,有时是有力的尾巴。肉食类恐龙霸王龙异特龙霸王龙又名暴龙是最强大的恐龙,霸王龙的听觉、嗅觉、视觉都超级灵敏,长而锋利的牙齿仿若刻刀非常锋利。从平均体长上看大部分食肉恐龙都能超过霸王龙,但它们的体重通常只有霸王龙的50%至78%。在食肉恐龙中只有蛮龙和魁纣龙的体重能达到或接近霸王龙的90%。霸王龙平均体长12.2米,最长15米,平均体重8吨,最重14.85吨。平均臀部高度约4米,最高臀部高度约5.2米平均头高约6米,最高头高6.72米。体型仅次于棘龙,是第二大的食肉恐龙。到侏罗纪晚期,恐龙世界在不断变化,巨型食肉恐龙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异特龙就是其中一种。异特龙的很多骨头都是中空的,与现代多数鸟类相似。异特龙的前肢比霸王龙更大,而且手上长有三个指爪,非常锋利。异特龙是侏罗纪恐龙中的代表性恐龙。它们的爪子可以轻易撕开猎物的皮肤,也可以从猎物身上下它们头上长有明显的肉冠,但是并不像双脊龙那样脆弱,相反却很坚硬。植食类恐龙三角龙剑龙最著名最具有辨识度的恐龙之一,在流行文化中的知名度应该仅次于霸王龙,不过不幸的是,它是前者的主食。三角龙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龙,全长6—10米、高2.4-2.8米、重5—10吨。他们有非常大的头盾,以及三根角状物,令人联想起现代犀牛。他们因大量从1887年起发现的部份骨骸标本而著名。长久以来,关于它们三根角以及头盾的功能处于争论中。传统上这些结构被认为是用来抵抗掠食者的武器,但最近的理论认为这些结构可能用在求偶,以及展示支配地位,如同现代驯鹿、山羊、独角仙的角状物。到侏罗纪晚期,恐龙世界在不断变化,巨型食肉恐龙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异特龙就是其中一种。异特龙的很多骨头都是中空的,与现代多数鸟类相似。异特龙的前肢比霸王龙更大,而且手上长有三个指爪,非常锋利。异特龙是侏罗纪恐龙中的代表性恐龙。它们的爪子可以轻易撕开猎物的皮肤,也可以从猎物身上下它们头上长有明显的肉冠,但是并不像双脊龙那样脆弱,相反却很坚硬。恐龙化石研究03恐龙(英文名:Dinosaur),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研究背景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发现恐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直到古生物学家曼特尔发现了恐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却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相传晋朝时代的我国,四川省自贡市就发现过恐龙化石。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恐龙近亲在1861年发现的始祖鸟(早期认为它是最早的鸟类,近期研究认为其更可能属于原始恐爪龙类)与美颌龙形态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明显的羽毛痕迹(美颌龙虽然也有羽毛,但它们很原始),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食肉恐龙具有原始羽毛,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自从1970年以来,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近年来的研究都倾向于把鸟类直接归入虚骨龙类(包括霸王龙、窃蛋龙、恐爪龙等)。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非鸟恐龙与鸟类远。非鸟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初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晚二叠纪,并在中三叠纪成为优势动物群。恐龙是介于冷血和温血之间的动物Dinosaur2014年6月,有关恐龙究竟是像鸟类和哺乳动物一样的温血动物,还是类似爬行动物、鱼类和两栖动物的冷血动物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恐龙其实是介于冷血和温血之间的动物。恐龙灭绝的原因04恐龙(英文名:Dinosaur),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陨星撞击说1980年,美国科学家阿弗雷兹父子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直径大约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墨西哥犹卡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火山爆发说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喷发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但这个学说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火山大规模地爆发。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提出,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齐基基教授认为,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从而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并进而引起了陆地气候的变化,因此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维持生存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最新研究结果大约0.65亿年前,当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碰撞在现今墨西哥境内,恐龙世界遭受了环境剧变,使它们处于易受伤害的状态中。这项最新研究是由英国爱丁堡大学古生物学家带领一支国际研究小组负责的,他们研究分析大量恐龙化石标本,其中多数挖掘自北美洲。研究小组发现全球广泛出现的火山活动性,海平面变化以及气温波动,导致恐龙食物链出现危机,此时,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碰撞地球,更是雪上加霜,加速了恐龙灭绝消亡。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0.65亿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时间或早或晚都可能不会导致恐龙灭绝,真实灭绝原因是当时恐龙处于较脆弱的生态系统中,环境剧变易导致灭绝。脆弱的生态系统导致恐龙灭绝恐龙科学小百科博物馆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